2023年初,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國新辦舉行的保障春節市場供應、促進節日消費資訊發布會上表示,商務部圍繞“改善消費條件,創新消費場景,營造消費氛圍,提振消費信心”及早謀劃,把全年定位為“消費提振年”。
過去的三年,由于疫情和房地產政策的調整,家居行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。2023年,隨著國家擴內需、促消費政策的持續發力、居民消費信心的恢復,家居企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。
如何奪回失去的三年,重新恢復業務,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行業加快進入復蘇期
2023年春節假期,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,家居升級類商品消費增長較快,家具、五金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5.2%、8.6%,比2019年春節假期年均分別增長9.9%、19.4%。
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,1月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(BHI)為95.62,環比上漲6.69%。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1月銷售額為783.95億元,環比上漲9.15%。
隨著家居經營形勢的好轉,特別是春節假期家居產品銷售額的反彈,不少家居從業者又開始對行業重燃信心,摩拳擦掌準備在“消費提振年”里大展拳腳。
家頁梳理了部分家居企業在2023年前兩個月的行動,發現“擴張”、“合作”正成為行業的關鍵詞。
例如,尚品宅配宣布定增8億元用于成都維尚基地的建設;華帝擬12億元建設華帝廚電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園項目;美的與蘇寧易購敲定240億元的合作目標;居然之家與騰訊廣告簽約。
無論是募資擴張,還是跨界合作,家居企業都卯足了勁兒,準備把失去的都奪回來。接下來勢必會有更多的企業行動。
(圖片來源:家具家電聯盟-公眾號,侵刪)
如何奪回失去的三年
2023年家居行業雖然迎來了復蘇期,但與此同時,明爭暗斗也會更加慘烈,考驗的是企業在產品生產、市場營銷、人員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實力。因此,家居企業樂觀的同時更要保持謹慎的態度。
◎提升產品質量
雖然“迎合消費者,提升產品力”已經成為家居企業之間的共識,但是真正做到的企業卻不多。
首先要提升產品力,就必須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,從根本上提升產品競爭力。但是通過查閱多個企業的財報,我們發現多數企業在營銷上的投入要遠遠大于在產品本身的投入。
企業整體要走向中高端化,不應只是價格的高端化,而是通過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來提升產品力,從而吸引消費者。
實際上不少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,并做出行動。開年不到兩個月,帝歐家居已經取得了關于陶瓷磚制造技術的發明專利證書12項;索菲亞獲得環保方面的發明專利“一種無醛添加刨花板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”;江山歐派獲得了“阻燃膠合板及其制備方法”的發明專利證書。
◎提升零售業務占比
渠道方面,伴隨著大宗業務的式微,零售被企業提升到了重要的戰略地位。完善零售品類、打造新零售場景、開零售大店成為2023年家居企業努力的重點。
例如,恒潔衛浴和帝歐家居近日經營范圍新增家用電器銷售等服務。歐派家居在去年11月表示,預計2023年將會在100多個城市開出不同形式的定制整裝零售大家居門店。志邦家居則表示將全方位推進“全空間整家+整裝大家居”戰略,深度開拓多品類多渠道。
改變再一次回歸到零售的本質——商品和服務。在行業復蘇的關鍵期,企業要及時調整戰略打法,致力于產品力、服務力和營銷力的驅動,聚焦品類創新、完善及渠道的優化。
◎深挖家居數字化
如果說前幾年家居行業還在試水數字化,那么2023年就是整個家居行業進入數字化轉型加速期的關鍵年。
優化業務體系和流程,進一步深化數字化的程度,成為了家居企業奪回失去的三年的關鍵。
僅前兩月,就有多個家居品牌進行了上百場的線上營銷活動。紅星美凱龍開啟了“BUY家女王直播大賞”主題直播,40多場賣場直播同場上線;富森美發起“1+3”新營銷的流量挑戰賽,參賽時間從2月11日到3月19日,參賽平臺覆蓋社群、直播、抖音短視頻、小紅書等。
眾多家居品牌走起了全民營銷的路子,調動全體經銷商,甚至消費者的積極性,利用線下門店搭建好的體驗場景,在多個線上社交平臺“露臉”,打造可靠的線上營銷渠道。
除了深度布局線上、線下銷售渠道,企業更是從內部的設計、生產、營銷、服務等各個環節優化業務體系和流程,進一步深化數字化的程度。
例如,近日,居然之家高調宣布與騰訊廣告合作,依托騰訊“全場景用戶連接”、“全鏈路經營提效支撐”、“行業化營銷服務”、“服務生態體系”四大核心能力,提升數字化經營的能力。
此外,在元宇宙領域,也有企業在行動。2月4日,好萊客攜手品牌數字虛擬IP·新春賀歲版——Homie兔,打造了一場開年“元宇宙直播”。
在數字化轉型加速期,企業既要橫向不斷拓展數字化應用新場景,也要縱向深挖數字化對家居產業鏈上下游的塑造作用,打通每一個細小的環節。
總之,在行業復蘇期,家居企業既要注重內部產品質量的提升,也要加強品牌營銷和推廣活動,提高用戶體驗和服務質量。只有這樣,才能奪回失去的三年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